準備好「穿越差異旅店」!
2022年底,立方計劃空間首次舉辦了「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Sonic Shaman: TheCube Forum Music Festival),這個台灣首見、以策展思維與主題概念所策劃的跨領域藝術型音樂祭在當時成為文化藝術界注目的焦點。作為世界經歷疫情衝擊後,首次開啟的深度跨國藝文交流創新形式,「聲波薩滿音樂祭」突破了傳統音樂祭的既有框架,大膽嘗試將獨立樂團、演講、實驗聲響、音樂與視覺藝術結合,打造成令人耳目一新的跨領域藝術盛會。
2024年11月23、30及12月1日,立方計劃空間將主辦第二屆「聲波薩滿音樂祭」。以比第一屆更大的規模、實驗性及深度回歸,共邀請了國內外四十多組的樂團、藝術家、音樂家、學者、文學家等共同參與,於新北市大坪林充滿有機感與工業風的恆成紙業,與台北市大直,由日本知名建築師青木淳所設計的忠泰RS289這兩個都市叢林裡充滿高度異質感的場域展開!
2024年的「聲波薩滿音樂祭」除了延續上屆的樂團、實驗聲響、電子音樂、講述式表演和視覺藝術,這次將帶來更豐富的展演形式,策展概念以「穿越差異旅店」為主題,延伸出五個章節子題,並融合行為表演、舞蹈、短片放映、藝術裝置等內容,繼續推進和拓展關於聲音、表演與藝術的邊界。
主題策展是「聲波薩滿」的最大特色。「穿越差異旅店」聚焦於反思當今科技驅動下的所造成的隔離、差異與冷漠,並試圖透過音樂與表演儀式,探索如何創造讓不同群體得以產生彼此連結、溝通和聆聽的空間。這個主題下,共分為五個章節:「媒介化的生活」、「差異旅店」、「聆聽的群島」、「感知的織毯」,以及「聲之海」。這五個章節,將呈現於不同的場地和表演設計中。
策展主題:穿越差異旅店
本屆「聲波薩滿音樂祭」主題為「穿越差異旅店」(Traversing (In)Difference Inn),探討當今的「同溫層」現象並展開為五個子概念,這些概念主題將作為本音樂祭的視覺美學、空間規劃、舞台設計及節目內容的規劃方向。參演的藝術家們也受邀以這些主題進行創作與表演:
1. 媒介化的生活
在當今網路與現實生活高度重疊的現今,媒介已成為人們認識自己、他者與世界的主要途徑。螢幕、雲端、演算法與人工智慧等科技,悄然地將我們引入一個個封閉的「房間」,讓沉浸在個性化的資訊流中,人們已難以跳脫「同溫層」。在這種環境下,彼此之間的對話變得更加困難,真實的交流漸漸被切斷。
2. 差異旅店
已故的台灣網路行動者/思想家李士傑(1973-2019)曾指出,「當我們的世界越來越被科技中介(mediated),社交媒體的同溫層已經把人們切割開」,差異變成隔離,彼此之間的冷漠與疏離成為常態。我們每個人如同身處「差異旅店」(Difference Inn)一個個不同的房間,孤立自守(indifference),封閉在各自的思想與文化之中。
3. 聆聽的群島
儘管差異旅店隔離了我們的身體與思維,李士傑提出了以聆聽突圍的可能性:透過聲音的聆聽,人們是否能夠突破這些看不見的牆?聲音,如同海洋中的波浪,可以跨越我們的孤立島嶼,創造出新的聯結與理解。在這個資訊的洪流中,聲音可能成為我們重新接觸彼此的橋梁,將彼此的隔絕轉化為互動的契機嗎?
4. 感知的織毯
差異之聲彷彿是破碎的音符,在數位時代中,每個人的聲音似乎微不足道,但這些碎片卻構成了一幅紛繁的感知織毯。當我們開始感知這些差異之聲,噪音與紛亂逐漸交織成一個更為廣闊的整體。這片看似無序的聲響之毯,或許正是這個複雜世界的真實樣貌。通過感知與理解這些來自不同房間、不同背景的聲音,我們得以拼湊出一個更完整的世界觀。
5. 聲之海
英國聲音藝術家David Toop 曾在1995年出版的《聲之海》(Ocean of Sound)提到,他反對對音樂分門別類的聆聽,而是朝向對這個世界環境所有聲音的聆聽。他認為,二十世紀以後,「通信加速和文化對峙成為音樂表現的焦點」。而這些聲音,「許多部分仍為碎片;有些碎片被塑造成神咒或其他堅固的結構」。他在書中預言了我們現在的聆聽:「過去一百年來,音樂這種以流動、非語言、非線性的媒介形式不斷擴展,為我們迎接二十一世紀的電子海洋做好了準備。隨著世界變成訊息的海洋,音樂也變成充塞在我們周遭。聽眾在這片海洋中漂浮;音樂家則是虛擬旅行者、聲音劇場的策展人,以及網路所有訊息的傳送者。」這種聆聽的思維,不僅是對音樂與聲音的全新探索,更是一種以開放姿態穿越差異的態度,讓藝術和聲音引領我們在這片資訊的海洋中漂浮、航行,尋找彼此的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