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樂手巢
作者:謝鎮逸
2022年12月10日,「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第三場辦在新店工業區內的恆成紙業(AUSPIC PAPER),綿綿細雨的初冬午後,站在民權路巷口外即可感受到聲波在振動。這個令人意想不到的表演場地,原為營運將近半世紀的老字號造紙團隊,長年耕耘國內外的紙業工藝,卻搖身一變成為一日限定的音樂派對現場。
表演主舞台就設在倉庫裡,由集結國內外多元領域創作者的空間設計團隊「匯流體驗」(Confluence Experience)所創造的一系列螢光塗鴉,在舞台光影效果與現場聲響的妝點與揮灑之下,一疊疊厚厚的紙材還不時亂入觀眾的視線——在這一個純正的「工業風」場所,原本冰冷的牆壁與梁柱都沸騰了起來。
作為論壇音樂祭四場之中,唯一處於城市邊陲又非常規的表演場地,現場備妥多種飲食、酒精供觀眾們能夠放心盡興。其中如「沒有靈魂的餐車」、「Corgyro柯基倚肉」、「Mr.BBQ」、「23號啤酒」,以及藝術家黃博志從「五百棵檸檬樹」藝術計畫延伸而來的特調酒譜「瓦哈卡的第一天」。
此外,因應在恆成紙業的一日生活圈,現場更特邀為今次倉庫塗鴉的人體噴繪藝術家「細胞」(Cels)進駐現場為民服務,以及「魂爽按摩療癒所」、藝術家妙工俊陽的全民揮毫,以各自的專業來應景這一場充滿異質性的展演場域。倉庫外的園區甚至也設置了音響喇叭,讓在場外暫緩休憩的觀眾也能疏通聲經絡。
當天第一組表演者是人稱「賈瑞」的徐嘉駿,以其拿手絕活「無輸入反饋」(feedback),依循爵士樂中「call & responce」的方式來回應當下的時空與聆聽狀態。作為首個在恆成紙業登場的表演者,不免讓人聯想起徐嘉駿近幾年在城市邊陲發動的游擊演出計畫「Outer Pulsation」。讓聲響與都市空間產生連結雖然是他的擅長,然而在今次演出中,雖然音頻極高又異常暴烈,他卻以極度冷靜且沉著的姿態,安靜並從容地完成了演出。創作者的態度與創作品的調性反差如此巨大,也為這一整天的論壇音樂祭打響了第一個意想不到的可能性。
緊接著,台上投影幕亮起,由曾任威尼斯雙年展香港館的藝術家李傑,搭配跨領域台灣藝術家 Candy Bird 帶來一場撲朔迷離的講述性表演〈那些,可能發生的事〉。Candy Bird 以台灣三大懸案之一的尹清楓命案為指涉對象,將故事主人公設定為一隻明星狗「小黑」,在演出當日12月10日(同為尹清楓浮屍被發現之日)不停追溯前世的記憶,並在遠離港口的航程中一一向岸上的事物逐一道別。當 Candy Bird 坐在書桌前,在一盞小檯燈下朗讀著日記體的書寫,後方的影像則是李傑從影音串流平台上蒐集情景喜劇《拖車公園男孩》(Trailer Park Boys)中各種人物笨拙、犯傻、不停摔倒的片段,經由去脈絡化的剪接,形成一連串重複性極高卻又因此顯得反覆徒勞的怪異錄像。不合時宜的背景音樂也反覆介入其中,時而是悠閒的爵士樂,有時是高強度的電子樂,甚至是芭樂的西洋流行曲,瀰漫著一股令人感到不安的氣息。
收拾起前段那詭異的表演氛圍,馬上迎來本日演出陣容之中人員最多、最鼎盛的一組節目——「島國未來主義」與他們的快樂夥伴(VJ、裝置、舞者們)。長期致力於 Afrobeat、傳統民族音樂融合現代音樂的這支「大團」,現場以 bass 為敘事主幹、管樂作為旋律,並夾雜打擊樂、電子聲響等,導入古老的原住民神話與外星人傳說,誓要打造出台灣特有的「Formobeat」。現場舞者們穿戴著華麗的民族服飾與面具,偶爾跟台下觀眾互動,使得舞台彷彿沒有了界限,大家都被炒熱了起來,盡情搖擺。
長年在傳統樂聲與當代聲音文化中遊移的「Flyinsnow飛雪」,在一陣迫不及待的歡呼聲中開始了接下去的節目。結合類比合成器、鼓機與迷幻鬼魅的人聲吟唱,Flyinsnow飛雪以台灣音樂元素兼具實驗性的電子聲響即興演出,在場觀眾的神經無一不被挑動。現場同步加入 VJ 王駝藉由類比視訊合成器和 CRT 電視機所創造出的類比影像,搭配飛雪的類比聲響,調配出異常驚喜的音像質地,整體表現著實令人激賞。
尾隨登場的樂團「西尤島計劃」,以其廣為人所好的民族搖滾,在台上流淌出美妙又有些異國情調的樂曲。團名「西尤島」出自非洲東部肯亞國的帕泰島(Pate)上,一個叫做西尤(Siyu)的部落。因為當地許多人跟亞洲交流史有著血緣關係,故此文化流動、聲音交匯的意象也一直滿布在他們的創作風格當中。吳欣澤像是個吟遊詩人般吟唱人聲,演奏印度西塔琴同時把玩電噪,夥同鼓手曾淵明以及鍵盤手久石君,在「《牧羊趕集歌》:西塔琴音吟遊現場Ex」中,將噶瑪蘭文化融合世界音樂來鋪陳出屬於太平洋連帶的萬種風情。
耳朵塞好塞滿,腦袋也該適時進補;本日最富含知識性的時段是名副其實的「論壇性」節目——由菲律賓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同時也是菲律賓聲響實踐、地下文化網絡專家達鴦・雅洛拉(Dayang Yraola)帶來的講座與工作坊〈菲律賓的聲響實踐作為藝術媒材的條件〉。前年在台北當代藝術館(MoCA)的「聲經絡──台灣、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的聲響文化製圖」聯展中負責策劃了菲律賓的展區「塔金亭:聲響實踐的共鳴社群」之後,本次論壇講演前的「暖場」,是她以 Ray Albano、Judy Sibayan 和 Huge Bartolome 於1978年的民眾集體創作〈Sound Bag Three Kings〉,而重新改編並首演於本次論壇音樂祭的〈聲袋〉(Sound Bag: Past, Present, Future)。她將現場觀眾分為三組人馬,並讓每個人在事先派發的紙袋中放入三件隨機的物品,爾後透過不同段落的文本呼告,藉由搖晃紙袋發出聲音來往返回應彼此,以作為贈予他人的「信物」。在不是聲響為主體的節目中,現場亦被這大型集體表演的遊戲性給感染,大家不亦樂乎地疾呼指定台詞,同時大力搖晃手中的紙袋。達鴦・雅洛拉在隨後的演講中,闡述了菲律賓聲響文化從1970年代至今的實踐簡史;其中諸如聲響創作形式的分類、視覺藝術與音樂的跨領域結合,以及「實踐社群」(community of practitioners)在社會、政治、文化面向中的學術理論背景。
對菲律賓聲響文化略有掌握以後,觀眾滿心期待的馬尼拉地下異音組合「Seething Mass」終於登場。成員 Caliph8(Arvin Nogueras)為九〇年代就開始活躍的聲音與視覺藝術家,美名「馬尼拉地下電子音樂教父」;而另一位成員 Nonplus(Maia Reyes),亦是九〇年代以來少數關注聲響的女性實驗家與唱片 DJ 之一。站在滿布噪點的投影背景前面,兩人幾乎呈剪影般,姿態神祕又有著掌握全場情緒的風範。他們運用預置樂器、多種聲音取樣,以及消除回授音等高度實驗性的手法,讓在場見證的人無不感到萬分驚艷。
來到晚間十時許,觀眾人數與熱情依然把倉庫擠得水洩不通,無非都為了一睹林強大哥的風采。幾乎可說是壓軸登場的他,其身分與成就無需多作說明,然而他與台灣聲響文化的關係卻未必人盡皆知。從參與破爛生活節、台北新音樂節等,到後來轉入電音與數位音樂創作後,他開始遍布城市各處舉辦電音派對——無論是咖啡廳、廢棄倉庫、藝廊廣場,華中橋下、林口片場等場域;其中包括與 DJ @llen 成立電音組織「Groove Island」,或是後來跟王耿瑜、阿彬等人舉辦的多場「和Party」,以及跟小吳(jjj)一起舉辦的音樂聚會「bit everysound」等。後來,更是出版了好些電音專書,可謂台灣聲響文化地景的重要推手之一。對今天辦在城市邊陲的論壇音樂祭而言,林強肯定是非常熟悉此般非制式情境的音樂派對。在以〈天地人和樂〉為概念的是次展演中,林強以舒緩的電音為基底,透過合成器來調變出有機的生成,除了彰顯天、地、人的多樣性與多變性,也在聲音體驗上創造了迷幻又迷離的電音饗宴。
來到當天最後一場,DJ 鄭道元以他獨到的 DJ set,帶來長達一小時的最後高潮。一直關注聲音文化的哲學性思考的他,試圖呈現出相對理念和末日美學的一體兩面。聲音與文化中的主從關係歷來斡旋不止,鄭道元一直心心念念的是如何將之消弭並予於重新揉合,讓原本為大家熟知的曲風、流派等聲音概念從聽者的意識框架中消除,使得聲音得以丟掉任何附加的敘事和意義,純粹地迴盪在空間中。於是,觀眾在現場中可以聽到大量似曾相識的曲調或曲風拼貼,然而在介於辨識的成功與錯過之間,所有聲音時而攪渾在一起,時而分離又各自為政。觀眾們因為他給出的強勁節奏與聲響,留守到最後一刻。抑或許來到活動尾聲,矜持了一整天的觀眾們,終於更大幅度地放飛自我的身心靈,隨著樂曲大肆晃動身軀,這幾天的表演者也一起加入這個臨時舞池,與大家同歡作樂。一系列不停息的重拍加上燈光毫無保留的閃爍,也讓恆成紙業的倉庫瞬間成為了夜店派對現場,熱舞的人群彷彿非得要將一整天的力氣消耗殆盡,沒有盡興絕不離開。
「聲波薩滿─立方論壇音樂祭」的第三場結束在一陣最高潮的喧鬧之中,歡呼與拍手的音量可謂是四場的活動中最熱烈、強度最高的一次。一天限定的恆成紙業,幾乎重現了台灣聲響文化地景中曾經出現的幾種精髓——遠離都市中心、混雜的曲風混搭、臨時社群的聚眾、塞爆感官之餘也傳遞文化知識。恆成紙業的可能性想必自此拓寬了一些,或許日後路過新店區,都依然會想起曾經在一所工業區的倉庫內感受過神奇的聽覺體驗吧。
撰文:謝鎮逸